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头背鳞片正常;体背被覆起棱大鳞,排成纵行;体侧被粒鳞;鼠蹊孔每
侧3-5个,幼体有时只见2个。
形态 全长雄性(55.5+153)mm(CIB 602392,广西瑶山平林)。
头长大于头宽,吻部前方渐窄,吻端圆钝,整个头部略似一窄长的三角形,唯两眼上方隆起。吻鳞宽而高,从背面可见甚多,其后为一较大而略呈六角形的额鼻鳞,再后为一对较大而略呈扇形的前额鳞,彼此相切较多,额鳞在左右眶上鳞间呈一窄长的六角形;眶上鳞较大,每侧前后4枚,中间2枚最大,前后各1枚最小,其外缘为一列4-5枚窄长睫鳞构成的上睫脊,睫鳞与眶上鳞之间嵌有数目不等、或断或续的单行极细粒鳞;额鳞之后为一对额顶鳞,彼此相切甚多;头背最后的一对大鳞为顶鳞,其后缘平切(CIB 602392圆出),顶鳞与额顶鳞4枚鳞片中央围有一稍小的顶间鳞,左右顶鳞后缘之间嵌有一枚小鳞,此小鳞与其正前方的顶间鳞相切(CIB 601592, CIB 602392)、相隔1枚极小粒鳞(CIB 602447)或不切(CIB 601010)。头侧由前向后的大鳞依次为鼻鳞、颊鳞、眶前鳞与眶后鳞。鼻鳞紧接吻鳞侧缘,较大的鼻孔位于其中央,开口略向后上方,鼻孔上下各有一鳞沟将鼻鳞分为前后二半,左右鼻鳞在吻背彼此不切(CIB602392),以尖角相遇(CIB 601010)或相切较多(CIB 601592, CIB 602447),在后两种情况下,吻鳞上缘与额鼻鳞分离;鼻鳞之后为2枚较大的颊鳞,分别称为前颊鳞与后颊鳞,后颊鳞大于前颊鳞;眼较大,略凸出,瞳孔圆形,下眼睑被鳞,眼前后各有若干枚较小的鳞片,分别是眶前鳞与眶后鳞;眼与耳孔间的颞区都是较小而窄长、平滑而凸起的鳞片;耳孔竖立椭圆形或半圆形(后缘呈一直线),位于口角后上方,外耳道略陷入,鼓膜位于浅表处,除耳孔前缘上半有一窄长略呈弧形的鳞片外,耳孔周围都是细小 粒鳞;上唇鳞7-8枚,位于眼正下方的一枚最大且高,上部具棱。头腹前端为一馒头形的颏鳞;下唇鳞每侧6(5)枚;颏鳞之后与下唇鳞平行有较大的颔片4对,由前向后渐次增大,前面的1-2 对颔片左右彼此相切,其后的颔片左右分开不切;头腹其余都是排列整齐、竖横成行的平滑而略凸起的小鳞。颈背除中央的大棱鳞外,都是较小的棱鳞,颈侧被覆小粒鳞,颈腹则是覆瓦状排列较大而具弱棱的鳞片;有领围,其游离缘有鳞11(10)枚。躯干背面有覆瓦状排列的起棱大鳞6纵行,中央两纵行之间,主要是躯于前部尚嵌有较小棱鳞呈断续的一行;体侧被覆粒鳞或小棱鳞;躯干腹面有覆瓦状排列的大鳞6纵行,除两侧最外一行明显起棱外,中央4行平滑,各鳞游离缘中央向外突出。四肢较纤弱,前后肢贴体相向指趾超越较多;指趾细长,各指趾末节较近端各节为细,其基部尤为侧扁,与近端各节略呈一弓形;指趾均具爪,爪位于背腹两枚鳞片之间;第四趾趾下瓣23-29枚。上臂及股前外侧被覆起棱大鳞,后内侧及腕与膝关节内侧被覆粒鳞;前臂与胫外侧被覆棱鳞,前臂者棱鳞较大而胫部者较小;前臂与胫内侧被覆平滑鳞片,胫部一行特别宽大。泄殖肛孔横裂,肛前鳞中央一枚最宽大,两侧各(1)枚较小。尾圆柱形,约为头体长的2倍,基部较膨大,末端尖细,被覆起棱大鳞,排列成环,但不分为节。
有鼠蹊孔,成体可见每侧3-5个,幼体则只见每侧2个。
液浸标本背面暗褐色,雄性成体体侧粒鳞间有浅色点斑,腹面灰褐色。头背暗褐色,颌角与头腹肉色。四肢背面棕褐色,密布黑色小点斑,有时点斑织成黑色网纹,腹面肉色。尾背棕褐色,尾腹色稍浅。
查看标本广西:瑶山2 } } 2JJ (CIB 601010, 601592, 602392, 602447)。海
南:性别不详1号(BIZ 0637)
侧3-5个,幼体有时只见2个。
形态 全长雄性(55.5+153)mm(CIB 602392,广西瑶山平林)。
头长大于头宽,吻部前方渐窄,吻端圆钝,整个头部略似一窄长的三角形,唯两眼上方隆起。吻鳞宽而高,从背面可见甚多,其后为一较大而略呈六角形的额鼻鳞,再后为一对较大而略呈扇形的前额鳞,彼此相切较多,额鳞在左右眶上鳞间呈一窄长的六角形;眶上鳞较大,每侧前后4枚,中间2枚最大,前后各1枚最小,其外缘为一列4-5枚窄长睫鳞构成的上睫脊,睫鳞与眶上鳞之间嵌有数目不等、或断或续的单行极细粒鳞;额鳞之后为一对额顶鳞,彼此相切甚多;头背最后的一对大鳞为顶鳞,其后缘平切(CIB 602392圆出),顶鳞与额顶鳞4枚鳞片中央围有一稍小的顶间鳞,左右顶鳞后缘之间嵌有一枚小鳞,此小鳞与其正前方的顶间鳞相切(CIB 601592, CIB 602392)、相隔1枚极小粒鳞(CIB 602447)或不切(CIB 601010)。头侧由前向后的大鳞依次为鼻鳞、颊鳞、眶前鳞与眶后鳞。鼻鳞紧接吻鳞侧缘,较大的鼻孔位于其中央,开口略向后上方,鼻孔上下各有一鳞沟将鼻鳞分为前后二半,左右鼻鳞在吻背彼此不切(CIB602392),以尖角相遇(CIB 601010)或相切较多(CIB 601592, CIB 602447),在后两种情况下,吻鳞上缘与额鼻鳞分离;鼻鳞之后为2枚较大的颊鳞,分别称为前颊鳞与后颊鳞,后颊鳞大于前颊鳞;眼较大,略凸出,瞳孔圆形,下眼睑被鳞,眼前后各有若干枚较小的鳞片,分别是眶前鳞与眶后鳞;眼与耳孔间的颞区都是较小而窄长、平滑而凸起的鳞片;耳孔竖立椭圆形或半圆形(后缘呈一直线),位于口角后上方,外耳道略陷入,鼓膜位于浅表处,除耳孔前缘上半有一窄长略呈弧形的鳞片外,耳孔周围都是细小 粒鳞;上唇鳞7-8枚,位于眼正下方的一枚最大且高,上部具棱。头腹前端为一馒头形的颏鳞;下唇鳞每侧6(5)枚;颏鳞之后与下唇鳞平行有较大的颔片4对,由前向后渐次增大,前面的1-2 对颔片左右彼此相切,其后的颔片左右分开不切;头腹其余都是排列整齐、竖横成行的平滑而略凸起的小鳞。颈背除中央的大棱鳞外,都是较小的棱鳞,颈侧被覆小粒鳞,颈腹则是覆瓦状排列较大而具弱棱的鳞片;有领围,其游离缘有鳞11(10)枚。躯干背面有覆瓦状排列的起棱大鳞6纵行,中央两纵行之间,主要是躯于前部尚嵌有较小棱鳞呈断续的一行;体侧被覆粒鳞或小棱鳞;躯干腹面有覆瓦状排列的大鳞6纵行,除两侧最外一行明显起棱外,中央4行平滑,各鳞游离缘中央向外突出。四肢较纤弱,前后肢贴体相向指趾超越较多;指趾细长,各指趾末节较近端各节为细,其基部尤为侧扁,与近端各节略呈一弓形;指趾均具爪,爪位于背腹两枚鳞片之间;第四趾趾下瓣23-29枚。上臂及股前外侧被覆起棱大鳞,后内侧及腕与膝关节内侧被覆粒鳞;前臂与胫外侧被覆棱鳞,前臂者棱鳞较大而胫部者较小;前臂与胫内侧被覆平滑鳞片,胫部一行特别宽大。泄殖肛孔横裂,肛前鳞中央一枚最宽大,两侧各(1)枚较小。尾圆柱形,约为头体长的2倍,基部较膨大,末端尖细,被覆起棱大鳞,排列成环,但不分为节。
有鼠蹊孔,成体可见每侧3-5个,幼体则只见每侧2个。
液浸标本背面暗褐色,雄性成体体侧粒鳞间有浅色点斑,腹面灰褐色。头背暗褐色,颌角与头腹肉色。四肢背面棕褐色,密布黑色小点斑,有时点斑织成黑色网纹,腹面肉色。尾背棕褐色,尾腹色稍浅。
查看标本广西:瑶山2 } } 2JJ (CIB 601010, 601592, 602392, 602447)。海
南:性别不详1号(BIZ 0637)
生物学
CIB 601010于3月28日采于海拔800m的金秀河南冲中石上,CIB 601592于4月28日采于海拔800m的沟边石块上,CIB 602392于6月8日CIB 602447于6月13日均采于海拔750-800m的沟边杂草中。林俊义与郑先祐(1990)记本种“喜栖于低海拔树林中”。吕光洋、陈世煌等(1987)则记“台湾地蜥为树栖性,白天常在树上或灌木丛上活动,极少在地面上发现,夜间则在树梢或五节芒、林投叶末端睡觉。行动迅速,尾巴极易自割。”因此,台湾地蜥以地栖或树栖为主有待进一步研究。垂直分布则各资料所记均未超过海拔l000m。食物以昆虫类为主。
国内分布
目前资料仅分布于我国华南区。
台湾:台北、台南、嘉义等。据林俊义与郑先祐(1990)和吕光洋与赖俊祥(1991)记分布点有关子岭、嘉义农场、快宫、六龟、南仁山、车坪崙、和社、士林、打捧、内双溪、外双溪、茅子埔(关西)、阳明山华冈、日月潭、乌来哈盆等地。广东[北部(Takydromus chinensis Vogt, 1914一据Pope, 1935: 476)]、海南(大安)、广西〔瑶山(金秀、平林、罗丹)] 。
伍律等(1985)《贵州爬行类志》77页依据赤水复兴、兴义捧鲜与雷山方祥共5号标本具鼠蹊孔3对订为台湾地蜥,疑其应为峨眉地蜥。
台湾:台北、台南、嘉义等。据林俊义与郑先祐(1990)和吕光洋与赖俊祥(1991)记分布点有关子岭、嘉义农场、快宫、六龟、南仁山、车坪崙、和社、士林、打捧、内双溪、外双溪、茅子埔(关西)、阳明山华冈、日月潭、乌来哈盆等地。广东[北部(Takydromus chinensis Vogt, 1914一据Pope, 1935: 476)]、海南(大安)、广西〔瑶山(金秀、平林、罗丹)] 。
伍律等(1985)《贵州爬行类志》77页依据赤水复兴、兴义捧鲜与雷山方祥共5号标本具鼠蹊孔3对订为台湾地蜥,疑其应为峨眉地蜥。